激活乡村老祠堂 引领文明新风尚

时间:2024-11-11 06:59:48 来源:时讯视界

  古榕盘根错节,池塘蜿蜒环抱。乡村在潮安区,老祠领文AG超玩会入口一座座老祠堂承载着一代代乡亲子嗣的堂引浓厚乡愁。时代变迁中,明新它们传承着家风家训,风尚记录着血脉延续,激活凝聚着奋斗精神。乡村

  近年来,潮安区积极探索将老祠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,堂引将祠堂打造为文化集散、明新基层善治、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激活重要阵地。

  文化集散:

  活化旧祠堂 展示潮文化

  夏夜,江东镇下水头村的老祠领文潮文馆内曲声悠扬。“听香”戏台上,“老乐迷”合奏一曲曲潮乐,潮剧票友轻声哼唱;“观山”茶座内,或有摇着蒲扇下棋的乡邻,或有品茶闲谈的村民。潮文馆外,翻新后的篮球场添置灯光,场上青年挥汗如雨,充满青春活力。

  潮文馆,又称垂裕堂,前身是啟锡公祠,建于清朝光绪年间。和衷学校、潮安江东乡第五中心小学、下水头学校……百余年间,这座祠堂几经易名,AG超玩会入口但一直承担着教育作用,培养出一批批学子。历经风雨沧桑,祠堂风华不再,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墙体倒塌等问题。

  闲置的啟锡公祠,引起了“90后”青年方煜的关注。在下水头村党支部的引领下,方煜与村民、乡贤成功协商,投入约100万元资金对祠堂进行修缮,打造成一个以工夫茶为主导,涵盖潮州陶瓷、潮绣、潮剧、潮乐等多种特色传统文化的民间展馆。

  化木成金、巧夺天工的金漆木雕,眉目含情、眼波流转的仕女瓷塑,色彩浓艳、栩栩如生的潮绣,均可在此一饱眼福。每逢春节等重要节假日,潮文馆便自费邀请弦乐团和锣鼓队来助兴表演,村民好评如潮。“以祠堂为载体、文化为纽带,希望能把潮文馆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,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。”方煜说。

  距离潮文馆约100米的蔡氏宗祠,又称如在堂。祠堂修缮后,下水头村乡村振兴促进会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均在此成立。依托祠堂保存的族谱、楹联、碑刻、牌匾、文献资料,下水头村挖掘整理一批优秀家风家训,并举办道德评议活动,聘请道德模范、乡贤和退休老师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。每周一、三、五,下水头曲乐苑都会在蔡氏宗祠内奏响潮曲。

  下水头村乡村振兴促进会成员大多为青年人。依托祠堂,他们定期设计一批接地气、有生气、聚人气的文明实践项目活动,推出文明实践活动“菜单”,通过群众点单、实践站接单、群众评单,传播新思想,引领新风尚。下水头村党总支书记蔡守璋说,以前只在重大节庆开放的祠堂,如今通过“祠堂+文化”的推动,大大地提升了村内文化氛围,使祠堂成为文化集散阵地。在促进会的策划下,下水头村先后成功举办了乡村篮球赛活动、弦乐队“老带少”活动、民间广场舞活动、歌唱活动等,大受村民好评。

  激活祠堂资源,振兴乡村文化。近年来,潮安区注重在祠堂的开发、利用和活化上下功夫,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,不断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,探索了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党建、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潮安路径,引领提升百姓精神风貌。

  基层善治:

  发挥乡贤力量 推动乡村治理

  “咚咚锵、咚咚锵……”每天下午3时许,浮洋镇厦里美村陈氏宗祠里就会响起阵阵锣鼓声。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,村里少年组成的锣鼓队正在练习。鼓声铿锵,锣声阵阵,催人奋进。自去年修缮一新后,这座近百年的陈氏宗祠重新焕发光彩。以党建为引领,厦里美村依托“祠堂+乡贤”,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,合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、乡村治理工作。

  “我们村的鳗场闲置近二十年,现在打算盘活它,引入水产科技园项目。”“这对村里有什么好处?”“项目落地后,能带动其他经济收入,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将增加60多万元。”“那太好了。”……在陈氏宗祠里,村“两委”干部、村民代表、老党员等齐聚一堂,就引进厦里美村水产科技园项目一事,大家踊跃发言、热烈讨论。如今,该项目已顺利落地,计划投资总额约8000万元,拟建设渔业良种育苗区、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休闲渔业体验区。

  近年来,厦里美村全面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工作法,依托祠堂平台广泛征求村民意见,形成了民事民议的生动格局。厦里美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陈培槐说,村里的一些重要事、麻烦事、困难事,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,大家在祠堂里面敞开心扉说一说、议一议,基本上都能得到解决。

  “遇事多商量,遇事能商量,就能赢得民心,村里的事情就能办好。”陈培槐说,村民对祠堂都怀有敬畏之心,再注入新时代文化内涵,两者相得益彰,村里的事就能迎刃而解了。从“村里干”到“一起干”、“村里事”变“自己事”,该村村民主人翁意识不断被激发。

  近期,该村谋划成立的乡村振兴促进会,将在陈氏宗祠挂牌。汇聚乡贤力量,该村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、打造“四小园”及开展风貌提升等,不断提升人居环境,一个具有“潮味”的和美乡村脱颖而出。如今,村民切实感受到了村里新的变化,话语权更多了,乡风更文明了,矛盾纠纷变少了。

  推行“祠堂+乡贤”模式,引导更多乡贤投身于乡村治理工作的,还有登塘镇溪墘寮村。

  坐落于溪墘寮村的吴氏祖祠,已有百余年历史。久沐风雨,几经沧桑,吴氏祖祠出现屋脊瓦面破损、排水欠通、门面失华等问题。2022年底,溪墘寮村以党建为引领,经过吴氏宗族长者和村民代表协商,决定重修祖祠。

  于是,在该村退休干部吴智耿的牵头下,一批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合力推进祠堂修缮工作。以宗族文化精神为纽带汇聚人心,他们积极动员在外乡贤及全村村民慷慨解囊。一个月左右,便筹集捐款20多万元,部分村民甚至出资上千上万元。

  在修缮祠堂的同时,他们还同步保护祠堂前的古树和古井,并对祠堂周边池塘水系、人居环境和整体风貌进行系统性的绿化美化提升,形成一个以祠堂为核心的优美微景观。如今,百年祠堂在众人团结一心修缮下重放光彩,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。

  近年来,潮安区以党建为引领,充分运用“宗祠文化”优势,发动乡贤、老党员老干部、青年志愿者、企业家等踊跃参与,破解“干部在干、群众在看”发展难题,推动宗祠修缮提升与周边环境连片整治相结合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。

  示范引领:

  深化文明实践 共筑精神家园

  修缮活化百年祠堂、开展文化展览活动、讲好家风家训故事……在龙湖镇鹳巢村,400多年历史的老祠堂已成为家风教育实践基地。去年以来,潮安区积极探索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,在全区各部门的支持下,潮安区鹳巢传统文化促进会依托五世祖祠(南祠)和大夫家庙(北祠)两座祖祠为文明实践阵地,弘扬传统文化、促进乡风文明。

  在大夫家庙(北祠),“潮安家教家风勤政廉政文化展”展现了潮安的典型家风家训的核心精神及代表人物。在五世祖祠(南祠),“孝悌同心 耕读传家——潮州鹳巢李氏家风家训展”和“台省褒封 科甲济美——潮州鹳巢李氏科举文化展”两个展览,系统地介绍了潮州鹳巢李氏的历史族源、先贤名人、红色事迹,以及文化传统、民风民俗等内容。

  借助民间力量,鹳巢村形成了“支部引领、党员带头、乡贤助推、群众参与”的乡村治理新模式。“祠堂建好后,关键在于活化。”“90后”李楷瀚是潮安区鹳巢传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。他说,古祠堂历经四百年风雨,构筑了鹳巢人共同的精神家园,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。依托古祠堂,促进会将不断开展公益讲座、学习沙龙等文化交流活动及灯谜、象棋、书法、曲艺等文体娱乐活动,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融合。

  以鹳巢村为示范,潮安区在各镇(场)分别选择1至2个“宗祠文化+文明实践”先行点,通过修缮活化祠堂,将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家风家训、族氏源流、文艺作品、文明实践等元素融入宗祠文化,形成文明实践站点、廉洁文化馆、家风家训馆、村史馆等综合性乡风文明实践阵地。

  同时,通过组建“老年人当顾问,年轻人当理事”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,开展理论宣讲、政策解读、创文创卫志愿服务活动、经典诵读、体育比赛、文艺汇演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参与乡村综合治理。

  目前,潮安区已修缮活化浮洋镇厦里美村陈氏宗祠、金石镇上官路村林氏家庙、庵埠镇郭三村郭氏宗祠、文祠镇西社村谦吉堂等文化祠堂,打造一批“宗祠文化+文明实践”先行点。

  在先行点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,潮安区将继续拓展活化利用红色革命遗址、名人故居、历史文化建筑等阵地功能,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,以点带面推动全区各村学习实践科学理论氛围更浓、文明实践新风更盛、乡风文明建设更美,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。(林宗楷 安宣)


编辑 张泽慧  责任编辑 吴燕珊


推荐内容